April 6, 2019

故事写作Checklist

还是来源于《故事》,大部分对小说故事也适用。

故事(对观众的尊重):

  • 时代,期限,地点和冲突的束缚下,故事严格遵守了(这些设定形成的)契约吗?
  • 像上帝一样对其一切了如指掌——以至于没有人能对你的世界提出质疑,从人物的饮食习惯到九月的天气,每一个问题你都能对答如流
  • 对失败的研究能给人启迪……使人谦恭(摘抄的“精通类型”部分)
  • 可信是一个内部连贯的世界,其规模、深度和细节都能自圆其说。即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的:“为了故事的目的,一个令人信服的不可能要比难以置信的可能更为可取。”
  • 一个故事,即使是在表达混乱的时候,也必须是统一的。无论出自什么样的情节,下面这个句子都应该是合乎逻辑的:“因为激励事件,高潮必须发生。”
  • 漏洞处理:“管他呢。她说得没错。这不重要。”带着这样的想法,观众会愉快地将逻辑扔进垃圾桶。
  • 到故事讲述结尾时,人物、场景和事件能够代表普遍性的思想吗?
  • “汝必留最佳于最后”

角色:

  • 主人公有欲望吗?能做出决定吗?能影响故事吗?
  • 主人公有移情作用吗?“像我”
  • 每一个角色都必须适用于一个目的,角色设计的首要原理就是两极分化。如果你的角色设计中有两个人物有相同的态度,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会做出同样的反应,你必须将他们合二为一,或者删除其一。
  • 角色动机:当代社会心态倾向于赞同行为动机的单一解释,而不顾实际上更接近事实真相的观点:动机是多种复杂力量的综合。作者越是将动机固着于具体的原因,该人物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就会被他缩减得越小。相反,我们要仔细思考,直到对动机有一个切实的理解,与此同时在其原因周围留下一些神秘色彩,涂上一抹理性的或然性,为观众留下余地去利用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其想象中来增添人物的深度。
  • 配角有太多移情作用,以致喧宾夺主吗?
  • 真正的选择是两难之择,一是不可调和的两善,两个事物都是他所欲者,二是两恶取其轻的选择。在这种真正的两难之境中,一个人物如何选择便是对其人性以及他所生活的世界的一个强有力的表达。

场景:

  • 故事大师从不解释,他们所从事的是艰苦卓绝的创造性劳动——戏剧化表达
  • 还有仅用于解说、任何不带来转折的场景吗?其中传达的信息可以编织在剧本其他地方。
  • 如果一个人物选择在一个说谎将不会使他获得任何好处的情况下讲真话,这一选择是微不足道的,这一瞬间没有表达任何东西。
  • 你问:“如果我是这个人物,在这种情况下,我会怎么做?”采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魔术般的如果”,你去扮演这个角色。
  • 期望=结果 => 缺乏见地和想象(指场景而非结局,结局是讲故事者许诺给观众的预期)
  • “回报递减定理”之于幕高潮:“这并不是一个重大转折。活该这家伙倒霉。每隔十五分钟就有人要杀他。”
  • 一个漂亮的转折时刻起到的效果是,当观众突然获得了某种见解时,看起来就好像是他们自己做到了这一点。当我们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艺木家巧妙埋设的伏笔进行比照时,我们头脑中会涌动一股强劲的见解洪流,即使是最华丽而富有知觉的散文,也不能取代这种见解。
  • 不要把危机放置在画外,或者对它轻描淡写,观众想要与主人公一起经受这一两难之境的痛苦

解说:

  • “展示,不要告诉”:解说的技巧在于无形随着故事的进展,观众无需费心尽力,甚至于不知不觉中,便能吸收他们需要知道的一切。
  • “展示,不要告诉”意味着对观众智慧和感知力的尊重。邀请他们将其最佳的自我带入这个故事仪式,让他们自己去观看、去思考、去感受并得出他们自己的结论。
  • 切勿将观众通过常理便能轻易推断出已经发生的事情包括在故事之中。切勿向观众传递解说信息,除非缺失的事实会引起迷惑。你并不是靠给予信息来保持观众的兴趣,而是靠扣押信息,除非那些为了便于观众理解而绝对必需的信息。
  • 一个解说信息必须让观众知道,否则他们便无法跟上故事情节,那么就要通过撩起观众的好奇心来创造一种想要知道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