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小象,小红象。小象,红红,小象红。小象,小红,小红象。小红,小象,小红红。互联网时代伪造鲁迅语录的人很多,但是这首可爱又不乏幼稚的摇篮曲,鲁迅可以自信地说:这,确实是我写的。
开始
古代普通人吸猫,王公贵族也吸猫,宋朝皇帝画猫,明代皇帝养猫。大家熟知的乾隆皇帝也会在这一章里与大家见面,他不仅吸猫,而且吸大猫。作为真情实感吸猫的典范,乾隆皇帝还和猫食盆有一段不可不说的故事。
于是,这群原始人继续屏息以待,从日中等到天黑,确保没有什么危险性之后,才猫着腰,抖落身上的枯叶,趁着夜色走出那片潜伏已久的密林。他们靠近瞪羚的尸体,拿起尖锐的石块敲开骨髓,将这些食物链顶端的动物不稀罕吃的残羹冷炙瓜分一空。这就是人类祖先典型的一天——采集野果、收集饮用水,并靠近以猫科动物为代表的肉食动物——并不是为了猎杀它们,而仅仅是等待“拾其牙慧”。
我们人类的祖先——智人,在这段时间内迅速发明了弓箭、渡船,他们开始走出非洲,同时,宗教、社会、阶级、语言出现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总以为人类是单线发展的,从露西到智人,就像有一条笔直的线,从低级向着高级不断演化。但是实际上,在智人生存的同一时期存在着好几种不同的人类。智人走出非洲之后,碰上了体格更强壮的尼安德特人,沉静的梭罗人,以及矮小但是更加灵活的弗洛勒斯人。我们已经没有办法了解,7万年前的智人,是如何成为地球的主宰的。但是科学家和历史学家从历史遗迹和考古发现中总结出了智人的最大特点,那就是:“宽容并不是智人的特色。”当尼安德特人等原始人类同智人出现的时间线相重合之后,他们就开始加速消失。梭罗人在5万年前灭亡,弗洛勒斯人差不多同时灭亡,尼安德特人则在3万年前永远地消失在了这个蓝色的星球上。
在很多早期文明当中,都有各种各样关于人类用火的传说,它们基本上如出一辙。实际上,在距今15万年前,人类已经学会了用火,这是人类前进的一大步。有了火,人类就可以进行烹饪,同时,跟撕咬生肉相比,人类吃熟肉的咀嚼时间也会大大缩短。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的学者推算出原始人吃一块生肉需要的时间,大概是8个小时,这让他们除了采集、狩猎和咀嚼,基本上没有时间做其他的事情,更谈不上生产和创造了。
为了不像320万年前的祖奶奶露西一样担心睡着睡着就从树上掉下来,一部分人类祖先率先把床搬到了地面上,这样,起码晚上能睡个好觉。这一小撮人率先脱离了狩猎和采集的思维模式,他们朝着农业文明进发。
我们把视线转向亚洲中部,在12000年前,在现在的巴勒斯坦、约旦、叙利亚南部和黎巴嫩南部组成的区域,居住着纳图夫人,他们被公认是农业活动的发明者,他们所在的地区,就是被称为“新月沃地”的地区。这个地方不仅是农业文明的摇篮,而且是人、鼠、猫这三个毫无联系的物种最早发生交汇的地方。
纳图夫人首先建立起粮仓并且拥有环村耕地的时候,小家鼠发现了最适合它们生存繁衍的风水宝地——新月沃地。
另外,它们昼伏夜出,而老鼠也经常在晚上出没,人类会惊喜地发现,在他们酣然入睡的时候,野猫已经把粮仓里的老鼠打扫得干干净净了。更重要的是,野猫对人类的粮食毫无兴趣,吃了老鼠就走,活儿好不黏人。此时的野猫尚未被驯化,它们和人类只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
2004年,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科研人员在地中海的塞浦路斯岛上,发现了迄今为止最为古老的人猫合葬墓。在这个9500年前的墓穴当中,埋葬着一个小孩和一只猫。这只猫大概8个月大,静静地躺在小男孩的脚边。从这个墓葬中发现的大量石器、贝壳等随葬品来看,这应该是一个出身高贵的孩子,否则他不可能在死后还拥有如此高规格的待遇。虽然我们还不能确定,这只猫究竟是被驯化了的宠物猫,还是被杀害之后献祭的野猫,但可以肯定的是,猫这种动物已然出现在了人类的周围。而人类也容许它们留在自己身边。
故事就是这样开始的:人类祖先定居下来,拥有了剩余的食物,而这些食物又吸引了老鼠,老鼠又引来了野猫。野猫驯养成家猫的过程就开始了。
在所有的这些小型猫科动物中——我们不妨笼统地统称其为野猫,只有一种野猫被成功驯养了,就是阿拉伯野猫利比亚亚种(Felis silvestris lybica)。
猫不仅捕鼠,而且还捕蛇。无意中观察到这一点的古埃及人大喜过望。对于身处热带地区的他们来说,毒蛇无疑是一种可怕的生物,它们不仅危害庄稼,还咬伤人类,甚至能够在父母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毒死熟睡中的婴孩。3700年前的医药纸莎文稿证实了毒蛇在当时的古埃及有多么泛滥,而人们对它们又是多么束手无策——相关文稿中记载有大量的关于人被毒蛇、毒蜘蛛等伤害之后的急救措施。
当猫第一次出现在古埃及人定居所周围的时候,喜欢囤积粮食、但是却饱受鼠害困扰的古埃及人欣喜若狂,因为他们发现,恼人的啮齿类动物随着这种小型食肉动物的到来几乎销声匿迹了,而且猫对人类也没有什么威胁。自从猫出现之后,猫头鹰、狗和蛇的捕鼠能力相形见绌,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内,猫都是丰收和孕育之神的象征,古埃及人开始大量养猫。猫消灭了可恶的老鼠,它既然保卫了粮仓,就是人类的朋友。其次,猫进入贵族的家中,成了贵妇和小孩的宠物。
被制成猫木乃伊的猫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宠物猫,它们随着主人一起下葬,古埃及人相信,如果能够和心爱的宠物猫一起去到彼岸世界,那死亡也不会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一种是专门养来献祭的猫,它们被好吃好喝地伺候着,住最宽敞的房子,睡最豪华的猫窝,吃最上等的美味,然后在一个良辰吉日,它们被掏空内脏,制作成了猫木乃伊。19世纪末,考古学家在古埃及的寺庙中发掘出超过30万具猫木乃伊,其中很多都是未满一岁的幼猫,可见当时该风气之盛。
普通人家的谷仓仰仗猫去保护。猫不是唾手可得的物件,人们会给猫明码标价。威尔士法典明确记载,幼猫在刚睁开眼睛的时候,值1便士;从这个时候开始一直到它能够抓到第一只老鼠,它值2便士;当这只猫成年之后,它便值4便士。而在威尔士南部,猫的身价更加昂贵。用成年与否给猫标价,还是有点简单粗暴,他们认为猫的价值因猫而异,不能一刀切,只能估算个大概。那怎么进行估算呢?威尔士人会把猫的头放在平坦的地面上,把它的尾巴直直地吊起来,然后开始往猫身上倒麦子,直到猫的尾巴被黄澄澄的麦子完全覆盖,这么多麦子值多少钱,这只猫就值多少钱。如果有些人家并没有麦粒,那也没关系,拿一只母羊来换一只猫就好。
猫究竟是不是杀害这些小动物的罪魁祸首?猫不会说话,无法为自己辩白。毕竟乡村淘气的孩子也会掏鸟窝,频繁出没的黄鼠狼也能吃兔子。
穷人总是有理由抱怨贫穷,可是猫似乎从来没有抱怨过。或许我们可以这么说,并不是人类饲养了猫,而是猫愿意陪伴在我们身边。
猫的地位在中世纪一落千丈,是从一份臭名昭著的文件开始的。1233年6月,古罗马教皇格利高里九世颁布了“罗马之声”。这份训诫性质的文件特别提到了那些不信仰基督教的异端对于魔鬼的崇拜,谴责了异端分子背弃上帝的信仰,秘密集会,他们居然崇拜魔鬼。这个魔鬼先是一只大癞蛤蟆,然后变成一个形容枯槁的男子,最后,幻化成一只猫。在这份正式的教皇诏书中,猫,尤其是黑猫,被官方认定为魔鬼——谁信仰猫、庇护猫、爱猫,就是公然与基督教为敌,就是背弃上帝。那些拥有猫,尤其是有黑猫的人被逐出了教会。教皇格利高里九世鼓励人们用黑猫祭祀。除非它脖子上有一撮白毛,这撮白毛被称作“天使的印记”,也被称为“上帝的手指”。
上层的基督教徒警告普通修道士和广大信众,他们对猫的迷恋妨碍了清修,折损了基督徒对上帝的爱:“你在修道院抚摸猫背获得的乐趣,超过了主教巴齐尔生活在上帝威严中的乐趣!”
14世纪的欧洲,在暴发疫病之前,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虽然精神上处于宗教的压制中,但是这并没有影响欧洲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膨胀,城市扩容,贸易兴旺。
15世纪开始兴起的猎巫运动是非常荒诞不经的,但是,同样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穷人们逐渐相信,迫害他们的不是宗教,而是女巫和魔鬼。穷人和教会、统治者的距离越拉越大,教会和统治者高高在上,而穷苦大众则在社会的最底层,彼此猜忌。人和人之间互相争斗,整个社会充满着戾气和不信任。
为什么杀猫会让他们觉得有趣?社会学家这样解释他们的心态:“工人、学徒,每个人都在工作。只有师父和师娘在享受睡眠和美味。这使得罗热姆和莱伟耶心怀怨恨。”而罗热姆和莱伟耶正是这场屠猫狂欢的始作俑者。其他印刷业学徒从这场屠猫狂欢中得到了启发,原来还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折磨自己的老板!随后这场屠杀波及面扩大,整个巴黎的猫都被殃及。当时法国的有钱有闲阶级酷爱撸猫,所以折磨猫,就等于折磨这些该死的有钱阶级。在这样一个新旧交替的历史时刻,猫成了人类泄愤的工具。古往今来,那些被愤怒冲昏头脑的人类都擅长倚强凌弱,猫却只能默默承受,因为它们既不能开口辩解,也无还手之力。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作“踢猫效应”,意思是说人的坏情绪会随着社会等级关系而一环一环地传递,最终传导到最底层,那个无法反抗的弱者就成了暴力行为的最终受害者。而针对当时的情境来说,资本家、印刷业学徒和猫——猫就是最终的受害者。
英短是很多大热 IP的原型, Hello Kitty的官网上显示,这只风靡全球的小猫咪就是以英短为原型的,它出生在英国伦敦的郊区,是一只出生在11月的天蝎座小猫咪。动画片《猫和老鼠》( Tom and Jerry)里, Tom也是以英短为原型创造的。
澳大利亚科学家研究表明,世界上没有完全健康的折耳猫,它们发病只有时间上的早晚和病情上的轻重的不同。猫是一种忍耐力很强的动物,折耳猫更是如此。表面上看起来它们是在慵懒地休息,实际上它们可能只是习惯了忍受痛苦。
无毛猫则恰恰相反,它表面上看起来凶悍,实际上却毫无攻击性,更不会向人类或者同类主动发起挑战。因为缺乏猫毛保护的它们,非常容易在攻击中受伤,而这对于它们娇嫩的皮肤来说都是无妄之灾,说不定会让自已丧命。可以说,无毛猫这个品种是为了保护过敏人类而生的。
中国古人——尤其是文人们确信,猫是从天竺国来的,原因很直接,当年玄奘法师西天取经,千辛万苦背回来不少经文,在那个没有复印机也没有移动硬盘的时代,背回来这么多真经可要小心翼翼地保存。但千防万防,毛贼难防,老鼠是这些经卷肉眼可见的天敌。所以同欧洲修道院中的猫及中东清真寺中的猫一样,中国猫也和寺院结下了不解之缘。不过实际上,作为低调的爱猫之国,中国人和猫的历史比我们想象中的要更加源远流长。
到了汉代,猫变得更加活跃,现在我们已经能够非常容易地找到猫潜伏在中国人身边的蛛丝马迹。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在汉长安城城墙西南角遗址地层中发现了汉代家猫遗骸。研究者测算发现,这只家猫的体格比一般的野猫要偏大一些,这显现出它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汉代生活的时候,过得很滋润。
日本的著名文学作品《枕草子》中记载了生长在深宅大院中的唐猫迷人的身影,同时我们也能看出,这个时代的日本猫确实是要拴着绳子的,而且都有自己的名字:“夏天挂着帽额鲜明的帘子外边,在勾栏的近旁,有很是可爱的猫,戴着红的项圈,挂着白的记着名字的牌子,拖着索子,且走且玩耍,也是很美的。”
《山海经》说:“又北四十里,曰霍山,其木多榖。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尾有鬣,名曰朏朏,养之可以已忧。”朏朏是《山海经》中的宠物,有人说是狸,有人说是猫。养猫干吗呢?中国古人看得很透彻:养之以解忧。
还没走出宫门,又被人叫了回去,原来是宋高宗还没下定决心,想再看看他俩。一胖一瘦两个孩子叉手站好,这时,一只猫咪从两位候选人面前经过,那个胖一点的孩子嫌那只猫过于碍眼,就给了猫一脚,猫“喵呜”叫了一声,跳着跑开了。这本来是个小插曲,但是却被见微知著的宋高宗看在眼里——这只猫咪只是偶然经过,又碍着你什么事了呢?对猫咪这样弱小的动物都没有仁心,日后还怎么能指望你善待天下苍生呢?
而那位被猫咪“神助攻”的天选之子,不仅在考察期结束之后顺利当上了太子,而且之后登上了皇位,他就是南宋为数不多的明君——孝宗皇帝。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戏剧化的桥段,小说都不敢这么编。从这则趣事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宋朝皇宫里的猫可不算少。
早期,中国古人区分猫的方式比较简单粗暴,基本上就分为抓老鼠的猫和不能抓老鼠的猫。不能抓老鼠的猫就相当于现代的宠物猫,抓不抓得到老鼠无所谓,好看好吸就行。宋朝人不仅吸国产猫,还吸进口猫,主要是狮猫——有人说狮猫就是外国的波斯猫,也有人说狮猫是本土猫和波斯猫杂交的后代。总之,狮猫不同于常见的短毛狸花猫,这种猫长毛拖地,贵气逼人。而宋徽宗猫画中的猫,基本上都是稀有的长毛猫。
和一般窃贼不同,宋朝的偷猫贼一般选择在白天行动,因为当时城中房屋院墙不高,猫又喜欢白天在外面溜达,所以非常好捕获。偷猫大盗有一身经典的装扮,就是无论他们衣着如何,是毫不起眼还是衣冠楚楚,他们都会带一个装着水的桶。这天,他如愿以偿地得手了一只狮猫,但是问题来了,猫的警觉性很强,被陌生人触碰侵犯之后,一般都会发出凄厉的叫声。他娴熟地将猫放进桶中,在它发出叫声之前迅速把桶中的水浇在猫身上。宋朝偷猫人已经对猫的生活习性很了解,因为猫爱干净,所以它身上被弄湿了之后,就会不断用舌头去舔,不舔干净不罢休,自然就顾不上大声呼叫。于是,一只名贵的猫就这样神不知鬼不觉地被盗走了。
这个门槛不完全关乎金钱,最重要的是一颗红彤彤的诚心。老猫去世后,黄庭坚听说友人家的猫生崽了,就用柳枝穿着小鱼干去接猫,这叫作“聘猫”。聘猫和今天的领养猫有异曲同工之妙,小鱼干或许并不费多少钱,主要是为了杜绝坏人;同时,原主人看到新主人有养猫的诚意,小狸奴的后半生有吃有喝有人爱,也就放心了。苏轼的另外一个弟子曾几也是猫奴。曾几是陆游的老师,陆游的爷爷陆佃也是猫奴,而且属于吸猫吸出来学问的那种。
但我们可能没留意到的是,《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组诗,我们学的是“其二”,还有一首“其一”: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在风雨交加、雷电大作的一天,文思如泉涌的大诗人陆游一边吸猫,一边写下千古名篇——一副残躯,满腹经纶,却报国无门。怎么办呢?宅着吸猫吧。
在宋金问题上,陆游是主战派。而他屡次被贬的重要原因就是主张跟金国打仗,皇帝给他扣了个挑唆战争、破坏和平的帽子,把他打发走了。陆游有点像南宋的堂吉诃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内心世界的苦,梁启超先生看得透彻:“恨杀南朝道学盛,缚将奇士作诗人。”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高产的诗人之一,陆游留下了几千首诗作,其中猫诗的数量非常可观。其实陆游开始养猫的时间比较晚,史料研究普遍认为应该在中年以后。但是陆游高寿,他创作的猫诗总数能在宋朝文人中拔得头筹。从40多岁开始养猫到80多岁去世,陆游和猫相知相伴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
最开始乾隆皇帝给书画盖印,心思还很单纯。在当皇帝第九年的时候,他主持了一项大型书画整理工作,主要的整理范围就是前朝宫廷字画还有历代名家墨宝,而盖印是最直观的一种分类方式。万万没想到,皇帝竟从盖印这个机械枯燥的动作当中找到了乐趣,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辣手摧花”,没有一幅精致的字画能干干净净地逃出乾隆皇帝的印章。
皇帝本人是不是真的喜欢这些花花绿绿的大瓷瓶,真不知道“Less is more”的审美真谛呢?显然不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曾经举办过一个展览,展示出了乾隆时期的一本宫廷画册。乾隆皇帝选出自己最喜欢的瓷器,让画师给每一幅瓷器都画一幅肖像画。我们发现,在这本手绘画册中,无一例外都是清新淡雅的单色瓷器,别说花花绿绿的“农家乐”大瓷瓶,连简约素雅的青花瓷都极为少见。
汝窑瓷器虽然少,但其中也分三六九等,品相最好的,就要数没有冰裂纹的,也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不开片”的。现存几乎所有的汝窑瓷器都或多或少有开片,除了做过猫食盆的这一件。现在,类似的猫食盆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欧洲贵妇深谙此理,她们在身边放一只猫。猫有时候匍匐在她们脚下,显得她们慵懒;有时候趴在她们的胸口,显得她们诱惑;在她们睡觉的时候就静静地卧在高处,显得她们从容。
宋徽宗时期,郑州司刑曹苏锷命下人去买猫粮,指明要买小鱼干。下人到市场上逛了一大圈,在猪肝、猪大肠、小鱼干和活蹦乱跳的泥鳅中,买了几两猪大肠。
明代的猫粮品种繁多,尤其是在皇家,主要给猫吃富含多种肉类蛋白质的自制猫饭。以乾明门养猫处为例,这里足足养了十二只御猫,每天的猫饭要四斤七两猪肉加一副猪肝,而且这还是明朝早期的事情,到了正德皇帝朱厚照当政的时候,每天给猫准备的食物量还会再成倍地增长。其实这样的食谱已经算是比较理想了,猪肉和猪肝都是优质的动物蛋白,内脏中含有许多猫咪需要的维生素、矿物质等,如果猫咪长期吃猫饭的话,是一定要吃内脏类的。而且猫是纯肉食动物,所以明代的猫饭里面并没有弄些“荤素搭配”的食材,比现在网上的某些爆款自制猫饭教程都要靠谱。另外,肉类中本来就富含水分,对于不爱喝水的猫来说,吃自制猫饭是一种补充水分的绝佳方式。
古画里有各种丑出自己风格的猫,它们一般有着过于肥胖或过于瘦削的身躯,再加上比例失调的眼睛和耳朵——对于注重猫颜值的人来说,这是一种灾难。根据我们有限的认知,我们已知猫的长相从古至今变化并不是很大,所以我们并不是针对猫,而仅仅是针对画猫的那些人发出灵魂拷问:猫咪那么可爱,怎么能把猫画得那么丑?
千万别被老舍一本正经的口气给骗了。这个人表面上说着猫没什么了不起,私底下就开始养猫。
齐白石70岁之后,逐渐名满天下,前来求画、买画的人很多。不过老头儿卖画从来都是明码标价,再好的交情,也要给钱。他写了一张告白,常年贴在客厅:“卖画不论交情,君子有耻,请照润格出钱。”还有一张购买须知:“花卉加虫鸟,每只加10元,藤萝加蜜蜂,每只加20元。减价者,亏人利己,余不乐见。”
丰子恺正式养的第一批宠物并不是猫。1943年到1945年之间,丰子恺先养了鹅和鸭,那时候他对猫还没什么感觉,最爱的就是走路歪歪扭扭的小鸭子,有人说鸭子走路难看,丰子恺就“放话”说,“猫走起路来偷偷摸摸,好像要去干暗杀,那才真难看。”这还不算,在1943年这通篇吹鸭子“彩虹屁”的文章中,他还对猫说了更过分的话呢:“猫是上桌子的畜生,其贪吃属性更可怕……鸭子,即使人们忘了喂食,仍摇摇摆摆地自得其乐。这不是最可爱的动物吗?”日后的重度猫奴丰子恺不会想到,反转就在四年之后猝不及防地发生了。
周作人晚年曾经在《知堂回想录》中回忆兄弟俩早年朝夕相处的温馨时光,也提到过鲁迅曾经的暴脾气。听到猫叫的鲁迅经常是披着衣服就冲出家门,而周作人则顺势搬了个小茶几出去,鲁迅蹬着茶几,周作人手持长竹竿,把楼顶不识趣的野猫好一顿教训。这点不仅周作人可以作证,当时的很多名人也都可以作证。
因此鲁迅在1926年《狗·猫·鼠》那篇文章的结尾,他提到自己已经与猫为善好多年:“然而在现在,这些早已是过去的事了,我已经改变态度,对猫颇为客气,倘其万不得已,则赶走而已,决不打伤它们……这是我近几年的进步。”如果将这篇文章当作对真实经历的自我剖析,自然会招来非议。鲁迅也坦然接受:“有青年攻击或讥笑我,我是向来不去还手的,他们还脆弱,还是我比较禁得起践踏。”
或许我们可以认为,鲁迅并不是在说自己怎么讨厌猫,而是在讽刺那些自以为善良、道德的人。正如夏目漱石在《我是猫》中所言:“人类不是情深义重的动物。他们在人际交流中流的泪、做出的同情姿态,只是生而为人必须交的税而已。这种混淆视听的表演其实是一种非常费心神的艺术……冷漠是人类的本性,不故意隐藏这种本性的人,才是真正坦诚的人。”
小红,小象,小红象。小象,红红,小象红。小象,小红,小红象。小红,小象,小红红。互联网时代伪造鲁迅语录的人很多,但是这首可爱又不乏幼稚的摇篮曲,鲁迅可以自信地说:这,确实是我写的。
这只猫会打乒乓球,猫在中间,王蒙和妻子各站一端,他们把球抛给猫,猫就用爪子拍打给另外一方,聪明伶俐极了。除了聪明,这只猫还很懂事:“花儿特别洁身自好,决不偷嘴。我们买了羊肉、鱼等它爱吃的东西,它竟然能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行,远远知道我们买了东西,它避嫌,走路都绕道。这样谦谦君子式的猫我至今只遇到过这么一回。”(王蒙《猫话》)
只要一听见花花儿跟别的猫厮打,他就挥着长竹竿出去帮着打架。杨绛在《记钱钟书与〈围城〉》这篇文章里提到钱钟书是怎么替自家猫出头的:“钟书特备长竹竿一枝,倚在门口,不管多冷的天,听见猫儿叫闹,就急忙从热被窝里出来,拿了竹竿,赶出去帮自己的猫儿打架。”
不少文人经常陷入经济拮据的境地,徐志摩却不是如此。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徐志摩是大学教授中少有的拥有私人汽车的人。同时,和他那些热烈的诗词形成反差的是,他沉默而自律。
捕鼠最环保,最省心,很多地方都大力提倡养猫,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猫咪最多的时期。猫咪如此金贵,以至于当时各地的动物保护协会和政府都命令禁止伤害猫、食用猫,比如1936年,中国保护动物会就致福建福鼎县政府一封专函,谴责当地吃猫的风俗,建议从严查禁。1943年,《福建日报》刊登鼓励全民养猫的新政策,要求尽量做到每家都养一只猫:“省当局即将通令全省,鼓励民间普遍畜猫捕鼠,期于两年内达到一家一猫,根绝疫患。”
可是沙土不易得,所以要格外珍惜,猫用完之后,“铲屎官”还要负责把沾有猫咪排泄物的沙土洗干净、晒干,以供循环使用。还有人家会拿个盆,在盆里铺点报纸教猫上厕所,不过有些猫死活都学不会怎么在报纸上上厕所,还是会排泄在床上、衣柜里等它们觉得松软且有主人气味的地方,为此,经常发生人猫大战,苦不堪言。
海斯总统回信感谢了这位驻泰国大使,还开玩笑说,现在白宫里有两只狗、一只山羊、一只知更鸟和一只暹罗猫,这有点像《鲁滨孙漂流记》里的生活,有时候甚至会忘记自己的主业是当总统。
暹罗猫的主人串起了星光熠熠的50年代。在20世纪50年代,英国有倾国倾城的费雯丽,美国则有勾人魂魄的玛丽莲·梦露。
暹罗猫虽然出身高贵,但是气质一点也不高冷。它调皮可爱,人送外号“猫中哈士奇”。
海明威家里最多的时候有30多只猫,《丧钟为谁而鸣》《永别了,武器》等传世名作都是在众多猫咪的簇拥中写完的。海明威和妻子旅居巴黎的时候,还曾经让一只猫当孩子的保姆。
据《2018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统计,32.6%的猫是通过捡的方式被带回家的。
现代社会也没有好到哪里去,为了利用动物表演挣钱,人类会给有“微笑天使”之称的海豚服用抗抑郁的药物,好让它们持续表演,给体形硕大的虎鲸吃苯二氮䓬类药物,中止它们被人类圈养之后的自残行为。
英国一项调查显示,26.5%的1~3岁猫咪会出现分离焦虑行为,它们不能够理解人类上班、长时间的出远门等,于是它们会用持续叫、过度舔毛或者拆家等行为,表达自己的不安全感。